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我国共遭遇来自17个国家(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48起,总涉案金额64.8亿美元。据了解,欧盟同时对我国数据卡产品进行反倾销、保障措施和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案值最大的贸易救济案件。
作为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国,中国面对的贸易保护压力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消退渐渐减轻,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再次对中国数据卡发起反补贴调查,涉及金额约41亿美元,此案不仅成为迄今中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也是此类高科技电子产品首次出现在中国的贸易摩擦中。
今年以来,贸易摩擦案件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贸易救济调查开始从低附加值产品,如纺织品、轻工产品等,迅速扩大到机电、医疗保健品、化工产品、微电子产品、食品土畜产品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
长期以来,低成本、低价位、低技术含量一直是我国出口产品屡遭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原因,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也是众多企业对抗贸易摩擦的"法宝"。为什么在新一轮的贸易摩擦中,这些高端产品也"在劫难逃"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鹞飞表示,数据卡等属于不断更新换代的高科技产品,中国产品促进了技术进步并创造了新的市场,也给欧盟消费者带来了实际利益。但欧盟仅为保护某一成员国中一家企业的利益,就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这凸显欧盟后危机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典型的滥用规则的表现。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这使得中国的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成为贸易保护指向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