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业发展谋求自身发展,提升自身能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十一五期间以产业发展促进机构发展,以服务重点工程提升自身能力,成功通过A级国家中心评审验收,搭建了浙江省海盐标准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机构发展与助推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磨砺服务产业过硬能力
不断拓展检测业务市场是保持中心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因素,同样也是拓展服务覆盖面的最好渠道。中心立足浙江,辐射全国,努力开拓检测市场,检测业务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中心每年服务标准件企业5000余家次,同时中心帮助企业实施宏观质量分析,为企业领导层与质量部门制定质量方针提供依据。检测服务使企业生产能力、产品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中心所在地海盐县内标准件企业质量抽查合格率从2004年的64.3%上升到2009年的92.5%。近年来,中心还相继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秦山核电、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相关项目的检测,及时、准确地完成了各项检测任务,为工程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
中心的业务拓展能进入国家重点工程,涉足汽车、航空等高端领域,得益于中心不断提升检测能力。自建立以来,中心一直不曾松懈对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中心通过引进、培训、巧借外力,不断强化技术人才队伍。中心每年安排技术培训资金,与中科院、钢研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对接,选派技术骨干参加技能培训,或请来专家教授讲座。2008年底,中心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在中心举办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点,为中心员工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2009年,经浙江省人事厅批准,中心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开拓了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的新途径。一系列举措使中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得到了保障。
创新载体追求服务更细化
随着产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心在紧扣检测服务根本的同时,通过创新服务载体,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助力。
规划先行引领产业有序发展。2010年,中心承担了海盐县政府《海盐县紧固件调整和振兴规划》编制和引导实施任务。《规划》颁布后,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认可。《规划》确定了培育发展汽车、风电用标准件等6大产业群,结合加快产业群发展、提升配套生产技术水平、做大做强服务平台、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知名度等5大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浙江省紧固件协会会长沈家华表示,从业30多年来,近年来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还是因为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一直渴望能转型升级,这次政府对产业实施调整规划,及时地指明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有信心进一步投入,做强做大企业。中心积极引导实施《规划》,开展了"央企联姻"活动,组织当地标准件企业与秦山核电、北车集团、中国商飞等大型企业对接。
直面企业帮助开展质量内控。中心相继成立了标准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市级技术服务中心,并建立技术人员联企制度,中心技术人员进驻当地企业进行共性技术帮扶工作,完成镀件前处理系统改进和药液自动添加系统改进两项内容。中心通过分析与生产工艺相结合,先后为3家企业完成了生产工艺及硬件技术改造,包括4条螺杆热处理线技术改造,马车螺栓冷墩工艺技术改造,不锈钢热处理通道技术改造。中心技术人员还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实验室,帮助浙江新东方紧固件有限公司开展了国家实验室认证工作。中心技术人员还编著了《欧美紧固件技术要求》在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紧固件检验手册》在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发行。
实施培训,解决企业共性问题。中心针对行业所需,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近年来已培训近1200人次。中心聘请法国ECTI热处理专家杜蒙先生来中心,共同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为解决行业热处理共性技术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深受企业好评。中心与德国Zwick合作开展汽车标准件紧固摩擦系数轴力分析研讨会,参加研讨的有一汽大众、通用汽车、东风汽车、浙江吉利等50余家汽车行业代表参加。中心为企业集中开展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培训,还为企业开展各类国内国际标准的集中宣贯,便于企业掌握,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