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
资讯中心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2011年我国五金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2011-03-07 返回列表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中央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工业经济运行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态势基本确立,经过五年的发展,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1、原材料价格趋涨进出口贸易逆差
    2010年原材料市场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为模具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罗百辉表示,2011年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原材料是模具机械行业关注的重点。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回升,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增大,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长期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由于五金模具产业对钢材、铜、铝以及硅钢片等主要原材料需求大,且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该行业对原材料价格变动比较敏感,特别是对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承受能力更弱,罗百辉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原材料价格稳定。
    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对原材料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针对年初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快释放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等问题,国务院及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生产实现平稳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冶金、有色、化工和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分别增长13.4%、12.7%、15.8%和20%。
    钢铁行业:生产适度增长。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从2005年的3.53亿吨增长到6.3亿吨,比上年增长9.3%,五年间累计增长78.5%,占全球比重从2005年的30.8%提高到45%。效益状况好转。1~11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2356亿元,同比增长63.1%(上年同期为下降40.8%)。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分别从2005年的741千克标煤和8吨新水降至619千克标煤和4.4吨新水。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条件、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有力推进了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成效显著。年产钢1000万吨的企业集团达到13家。鞍钢集团与攀钢集团进行重组合并;本钢集团合并北台钢铁,重组为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天冶、天钢、天管、天铁联合重组为天津渤海钢铁集团;首钢集团合并重组通化钢铁;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重组模式,与12家民营企业签署联合重组协议等。
    有色金属:生产保持平稳。2010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153万吨,比上年增长17.3%,比2005年累计增长98.9%;电解铝、电解铜产量分别达到1565万吨和479万吨,同比增长19.9%和12.2%,比2005年累计分别增长111.2%和89%。科技进步成果显著。自主研发了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技术,自主开发的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一批铜镍铅锌冶炼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2010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比上年降低192千瓦时/吨,氧化铝、铜冶炼、铅冶炼和电锌综合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3.7%、3.7%、4.4%和1.1%。生产规模结构优化。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80万吨,超额完成23%。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前10家铜冶炼企业、前10家电解铝企业产量占全国同行业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76%和64%。中国五矿集团与湖南有色集团战略重组后,又与郴州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铝公司与江西、青海,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与广西自治区和太钢集团,云南冶金集团与宝钢集团资源有限公司等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进出口存在贸易逆差压力。首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最近商务部提出要力争实现贸易基本平衡,扩大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的范围,修订并扩大鼓励进口产品目录,并实行进口全免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其次,《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大陆从台湾进口的机械产品有176种要降低关税。再其次是人民币升值将降低进口成本,对进口有利。罗百辉分析认为,2011年模具产业进口仍将继续较快增长,进出口顺差将减少,甚至可能再次出现逆差。
    2011年,随着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和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三大政策取消,以及2011年北京"治堵方案"出台,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汽车产能将产生压力。要缓解汽车行业由于优惠政策退出带来的产业过剩困境,应考虑鼓励汽车出口。
    目前,我国虽然是汽车模具制造大国,但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出口比重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很小。汽车产能大国德国有近60%~70%出口,日本70%~80%出口。罗百辉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汽车出口,帮助企业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等试点,同时规范市场出口秩序,在出口资质上严格管理,使得汽车出口能够呈现价格增长高于数量增长的格局。
    2、宏观政策向好模具产业面临机遇
    罗百辉认为,从国内外环境看,2011年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回升,外贸市场出现恢复性增长,总体形势不会差于2010年。
    (1).总体经济运行环境良好
    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1%,同比加快7.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4%,比重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9.4%,比2008年增长9.8%。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就显著。"十一五"以来,机械工业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92%,高出总产值增速8个百分点。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投入应用,C919大型客机国产材料研制应用取得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所需锻件、蒸汽发生器、核主泵开始具备自主制造能力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重型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大型快速数控自动冲压生产线成功运行,机床产值的数控化率由2005年的47.3%提高到2010年的50%以上,金切机床产值数控化率提高近7个百分点,数控机床自给率提高10多个百分点。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山东潍柴、工程机械、汽车三大集团重组,兵器集团兼并保定天威,广汽并购湖南长丰,国机集团并购一拖,陕鼓并购上鼓等,都产生了很好效果。
    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政策效果继续显现,汽车行业产销两旺。2010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同比均增长32.4%,产销再创新高,并刷新全球历史纪录。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共销售946万辆,同比增长31.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8.8%。节能汽车全面推广,2010年我国汽车产品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全面建立,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带动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从2009年的13个扩大到25个,6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已从单项技术和产品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发展。2005~2010年汽车出口从17.3万辆跃升到54.5万辆。
    船舶行业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其中出口占80.8%;新承接船舶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是上年新接订单量的2.9倍,其中出口船舶占75.8%;截至2010年末,手持船舶订单量19590万载重吨,比2009年底增长4.1%,其中出口订单占84.6%,目前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3.6%、54.8%和41.2%。"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开发能力显著增强,部分产品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在高端市场产品领域的垄断。
 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农机化水平提升。截至10月31日,中央财政15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已全部落实到位,共补贴各类农机具约525万台(套),受益农户近400万户。2010年,大型拖拉机产量同比增长77.7%;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分别增长4.6%和19.1%;农作物收获机械产量80.2万台,同比增长9.5%;场上作业机械产量增长31.3%。"十一五"期间农机装备水平取得长足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五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52%。
    国内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行业都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体经济运行环境较好。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精神,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项主要任务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2011年的首要任务,所以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模具产业的发展。罗百辉认为,从政策环境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各行业在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上,都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模具机械装备,为模具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十二五"的实施,以及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政策,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都将为模具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2).行业发展四大不利因素
    在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罗百辉提醒,模具机械行业应关注各种不确定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二维码
    电话:010-67770641 传真:010-67774414 邮箱:sujingg@126.com 投稿邮箱:zhangchuan1991@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16号百子园5号楼C座903
    Copyright ©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50324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