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尚未被正式写入法案,但日前美国新刺激经济方案中的"Buy America"(买国货)条款,已着实"刺激"到本已脆弱的全球神经。
这个有悖世贸规则,极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条款,不仅迅速招致欧盟、加拿大等重要贸易伙伴的强烈声讨,也在美国内引来诸多非议。人们担心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令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九日,作为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中国也以含蓄方式"亮"明了自己的态度。针对境外媒体之提问,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实行"Buy China"政策。他说,只要有需求,不管国内商品还是国外商品,中国都将一视同仁,即 "Fair Buy"(费厄拜)之立场。
回顾历史,正是美国率先"开启"的贸易保护短视之举,导致各国恐慌自保,互设贸易壁垒,最终酿成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反观一九九八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则以人民币不贬值的负责任行动,为地区经济较快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尽管当前危机对中国外贸与就业影响远甚九八年,但中国对外坚持恪守G20峰会精神,高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以境外采购、斡旋协商等方式积极处理贸易摩擦;而对于一些国家接二连三的贸易限制,中国也从大局出发保持了相当克制。
从对内角度看,长久以来,特别是入世七年来,中国已熟练并习惯运用投资与出口两大"马车"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对于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内需市场特别是国内消费这一"黄金"引擎却动力欠佳。
此间有学者认为,这次危机对于中国来讲未尝不是好事,将"倒逼"中国把发展重心内移,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外贸依赖,避免今后经济发展中再因外部因素变化而出现大起大落。
为提振内需保障就业,中国政府已开足马力、全力挖潜。其中既有建设项目上的众多大手笔投资,亦有向百姓发放补贴、消费券的直接惠民行动,既包括拉动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扩大农家店覆盖等,也有推进家政网络建设等增强城市社区服务举措。
从长远计,诚如姜增伟所言,政府不仅应努力增加社会低收入群体收入,还要建立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对于广为百姓关注的医改与教改,姜增伟认为一旦推出,其促进消费之功效将难以估量。
毋庸置疑,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将社会财富更为公平地分配,以及消除百姓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领域的后顾之忧,从而带动扩大国内消费,谋求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今中国"苦修"内功的目标。其转型成功,则可望延续改革开放三十年创造的经济奇迹,进而造福国人,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