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姚坚发布新闻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如下:
姚坚:首先发布商务工作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关于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情况。
2008年国内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6%,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比2007年加快2.3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5.8个百分点。国内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2009年1月份,在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带动下,市场销售取得较快增长。各地抓住市场旺销机会,精心组织货源、开展各类促销活动。据商务部监测,1月全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4.5%。商品消费亮点突出。全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食品、烟酒、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9%、47.2%和29.2%。在商品销售旺盛的同时,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春节期间,文化、旅游、教育、电讯等服务消费收入同比实现了明显增长,标志着我国居民消费由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转变,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2009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进一步回落,总体趋稳。1月份CPI同比上涨1%,涨幅连续9个月呈现回落的态势,但环比上涨0.9%。去年1月份是生产资料价格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同比有所回落。环比分析,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较去年四季度呈现了回升的态势。比如钢材、橡胶、焦炭和铁矿石,较去年四季度最低点上涨了7.6%、7.9%、14%和10.4%。这表明国家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出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展望全年,继续保持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存在很多积极因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持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是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国家通过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稳定就业市场,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和"三农"的支持力度,有望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增强其消费能力。二是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农村市场传统产品消费潜力仍然巨大。目前,传统的消费品比如冰箱、空调和电脑等在农村的普及率仍然偏低,目前仅为城镇的27.5%、8.9%和6.9%,消费空间仍然巨大。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产生的影响,因此要在继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对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给予政策支持。在这方面商务部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消费市场稳步增长。
二、关于吸收外资情况。
我介绍一下2008年含金融类在内的全国吸收外资情况。2008年全国实际吸收外资1083亿美元,同比增长29.7%。其中非金融类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4%,实际使用外资924亿美元,同比增长23.6%。金融领域(银行、证券、保险)新批设立中外合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23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9亿美元,同比增长68.4%。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结构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也不断优化。非金融领域吸收外资过去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66.2和74.4亿美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12.8和56.2个百分点。过去吸收外资大部分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最近几年农业、服务业吸收外资增长较快。农林牧副渔业和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1.9和381.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和24.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1月,全国非金融类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4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2.67%;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96家,下降48.73%;截至今年1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66129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629.51亿美元。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和春节长假因素的影响,今年1月份吸收外资同比出现一定降幅,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41亿美元)与2008年全年月度平均使用外资规模(76.99亿美元)相比基本持平。虽然单凭1月份数据不足以对全年趋势作出一个准确把握,但是相信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法制制度和政府服务的完善,将会给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便利的条件,外商投资还会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中国已经连续17年居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首位,我们对中国吸收外资的未来充满信心。
三、关于国际经济合作情况。
今年1月份全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从营业额地区分布看,,亚洲占44.2%、非洲占37.1%、欧洲占9.5%、拉美占3.9%、北美占1.4%、大洋洲占3.9%。截至2009年1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658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466亿美元。1月份,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额1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从行业分布看,新签合同额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业(68.3%)、制造业(8.7%)、交通运输业(7.5%)等。
今年1月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2亿美元,同比增长29.2%,新签合同额6.6亿美元,下降了5.7%,1月末在外劳务人员71.7万人。截至1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65亿美元,合同额606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3万人。
四、关于中国应对贸易摩擦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情况。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影响,一些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滥用世贸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简称"两反两保";二是使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有的国家提高进口关税,采取禁止或者限制进口的措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还有的国家在刺激本国经济方案中提出了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条款,我们对此深感忧虑。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通过合作和磋商解决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各国不应以邻为壑,而应加强合作和磋商,这才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
商务部高度重视应对贸易摩擦,主张通过磋商来解决问题,切实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我们密切跟踪贸易保护措施的最新动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这些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对广大企业的服务,支持中国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应诉;二是鼓励商协会与国外业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三是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控机制,让企业能在第一时间了解贸易摩擦动向;四是加强政府间的双边对话和沟通。目前商务部已经与美国、欧盟、南非、韩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贸易救济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对话与磋商;五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利益等。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近期我国在有效应对贸易摩擦方面,取得了一些列较好的结果。包括最近成功应对欧盟对于中国出口的镀锌板反倾销调查。这是欧盟最大的一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妥善解决有利于我钢铁产品对欧稳定出口,直接关系到10万人的就业。2008年,我们通过磋商和交涉妥善处理了11起贸易争端,为国内的企业赢得了更好的出口市场和更平稳的发展环境。
最近,在G7财长会议、G20金融峰会、达沃斯论坛等不同场合,各方一再呼吁反对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深的环境下,各国应该更加警惕,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滥用。我们也注意到世贸组织从2009年开始加强了对各国"救市"措施的监督和审议,2月9号发表了《经济金融危机及贸易发展相关问题的报告》,审议了2008年9月以来各成员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新的贸易措施。中方支持WTO采取行动,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加强对各国"救市"措施的监督。我们认为WTO及时跟踪各国贸易政策的走向和具体措施,监督成员切实履行承诺,是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敦促各成员继续奉行贸易开放战略的有效机制和手段。中方支持这一举措,将积极参与相关的贸易政策审议工作。
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国际经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果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中国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投资机会。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第一,上周海关公布1月份外贸的数据,进出口都有比较大的下降,您怎么看这个数据以及今年的贸易走势?第二,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的时候说到中国会组织采购团到欧洲进行采购,请您介绍一下详细情况。谢谢。
姚坚:2009年1月份进出口总额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下降17.5%,进口下降43%,出口延续了去年11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去年11月、12月份分别下降2.2%、2.8%,这反映了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受外需萎缩影响,外贸出口面临的基本情况。 同时1月份春节假期因素客观上也造成一定影响。
1月份进出口有几个特点:一是加工贸易出口下降程度快于一般贸易,下降25.4%,连续三个月出现两位数下降;二是机电产品出口下降幅度快于日用消费品出口;三是一些进口商品价格下降比较明显,比如1月份进口原油价格同比下降了53.2%,但进口数量只下降了8%,反映在进口统计中则表现为金额下降了57%。四是各个行业表现不同,轻工产品出口形势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也有很多亮点,比如浙江相当多地区生产的户外休闲类产品,订单数和经营规模还在继续增长,再如与绿色环保产业相关的企业增长明显。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积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当前出口,如加工贸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