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
资讯中心
政策法规 您的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求是》署名文章:关于国内外贸易的几个认识问题
2009-04-07 返回列表
  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了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关于国内外贸易的几个认识问题》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关于国内外贸易的几个认识问题

陈德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和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和衰退的趋势更加明显,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日渐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和"一揽子"应对计划。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温家宝同志也指出,"我们强调扩大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这是保增长、保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条件"。因此,充分认识国内、国际贸易及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应对危机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有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三个关系,即贸易与增长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自由与保护的关系。
  
   一、贸易与增长的关系

  当前全国各地保增长的任务很重。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实践来看,贸易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后进地区起飞的必由之路。但是,按照我国现有核算国民经济的支出法计算,会得出贸易尤其是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很小甚至可能为负的结论,这明显低估了贸易的功能和作用。

  贸易的历史演变与一般作用。贸易活动很古老,自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了。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贸易形式不断高级化,从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发展到贸易产业独立的交换,从易货贸易、集市贸易到期货贸易、电子贸易,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贸易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换环节,连接着生产和消费,通过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贸易具有价值实现功能,代表了市场最终的需求。市场经济以销定产,即消费决定贸易,贸易决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贸易导向型经济。扩大市场、争夺市场、占领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上是完全一致的,其根本区别在于国界,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货币、税收及管理等之间的矛盾。据学者的研究报告,美国—加拿大虽然是自贸区,但两国间贸易相当于国内贸易征收了40%以上的关税。总之,贸易活动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人类向高级文明演进。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贸易能扩大市场、深化分工、提高效率、促进增长、革新制度,所以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从经济发展史来看,贸易中心国家都是经济强国,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贸易中心,同时也是经济最强的国家。其后贸易中心转移到英国,然后是美国等。国际贸易增速一般是经济增速的1.5倍左右。1948—2007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9.7%,明显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和人口增长速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18.1%,比经济增长快8.3个百分点;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年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8%,比经济增长快一倍以上。所以,贸易尤其是外贸,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贸易是后发国家经济起飞的必由之路。日、德经济也曾相对落后,日本二战后把"贸易立国"作为国策;德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15,但贸易额居世界第一,人均贸易额是我国的17倍。东亚"四小龙"、"五小虎"的腾飞,都实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贸易尤其是外贸的贡献功不可没。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归纳起来看,后进国家要走向发达之途,都要通过扩大开放和利用国际市场。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被低估。我国及国际上多数国家目前用支出法来衡量外贸对GDP的贡献,即用净出口与投资、消费并列作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而不是用出口总额或外贸总额来衡量经济增长。该方法存在的缺陷是,只有在顺差上升或逆差减少时,外贸对GDP的贡献才能为正。比如,2003年我国出口增长高达创纪录的35%,但外贸对GDP的贡献却为-2.6%。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连续数月大幅下跌,但由于顺差扩大,其对GDP的贡献反而加大。如果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由于进出口是平衡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零,这种结论与经济发展现实严重背离。因此,或者需要一种比GDP更完整的方法来反映经济的增长,或者需要修正该计算方法的缺陷,使其更准确地反映贸易的功能与作用。

  二、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传统的内需概念,可分为投资与消费两个部分。投资既表现为在生产形式上对生产资料的消耗,又表现为在贸易形式上销售或进口的扩大,还表现为在收入分配上对劳动者工资的增加,部分工资再转化为消费,故其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也为我们长期以来所熟悉和使用。然而,由于投资中信贷的放大作用和产能的不断扩张,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以至于在一个高潮之后,不得不采取从严的政策加以宏观调控。

  内需中的消费指国内最终消费品(含进口商品)价值的实现,在内贸上通常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表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少,社会保障体系水平偏低,传统文化中的节俭意识浓厚,目前国内储蓄率在50%左右,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储蓄率快速增长是在2002年以后,其特点是居民储蓄率平稳增长,企业储蓄率明显上升,因此储蓄率增长并不反映居民购买力增加。据2008年统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量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和该增量占GDP的比重,分别只有35.3%和15.1%。1997—2007年,就各项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而言,企业从13%上升到22.5%,政府部门仅上升两个百分点,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较大幅度下降。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滞后和企业成本、利润的扭曲。

  外需可广义地诠释为国际市场对我国生产资料和最终消费品的需求,通过外贸出口的方式实现价值,统计上表现为外贸出口总额。总体上看,我国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所以扩大消费是关键。

  内需与外需应协调发展。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内需和外需的重要性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外贸对小国的作用大于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的作用大于成熟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大于发达国家。同时,内需与外需是互相密切影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扩大内需可以相应增加进口,维系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从而为稳定出口奠定基础;内需的扩大也会增强外需优势,因为内需增加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并提高我国产业的国内竞争力,从而相应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践证明,我国国际市场份额高的纺织、轻工、家电等产品,都是在经过国内充分竞争后再走向国际市场的。另一方面,通过稳定外需可以稳定国内就业和劳动者收入,为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增强货币支付能力,同时也增加投资机会。比如,近6年既是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是我国消费与投资增速较高的时期。据国家统计局研究,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消费增长0.68%、拉动投资增长0.74%。反之,外需下滑也将拖累内需,比如1998、1999年我国出口年均仅增长3.3%,消费与投资年均仅分别增长6.8%和7.7%,都是多年来的低点。当前沿海地区出口下降,消费与投资也跟着下滑。国际上也是如此,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大多数国家都是因为外需下降,遂波及内需及整个经济回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稳定外需就是稳定内需。我国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内需与外需的可持续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积极扩大内需问题。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是内贸工作要长期坚持的方针。我国仍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这个阶段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现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是理性的,也是对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正确反应。要提高消费的比重,需要调整国民收入中一次分配的比例,需要加大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也需要加强对城乡流通服务设施的建设。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多少减税和增投换来多少消费的增加,还可以大致计算一下增加投入与促进消费之间的边际关系,即每增加单位投入带来的消费增加是递减还是递增,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商务系统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把流通领域的工作做细做实,即使在现有社会保障条件和消费文化环境下,通过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加强城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妥善解决好有钱不敢花、有钱不便花的问题,消费需求仍可以得到增加。

  关于外贸依存度问题。国际上习惯把外贸与GDP的比值称作外贸依存度。1980—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但低于发展中国家82%的水平;2008年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其实,外贸"依存"度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更不等于风险度,国际组织从来没有把该比值与风险挂钩,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的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但没人认为前者比后者风险大。从理论上说,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也存在争议,其分母GDP是增加值,分子外贸额是交易值,经济内涵不相对应。如果为了把外贸与内贸做一个对比分析,也可据此设一个"内贸依存度",把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与GDP作比值,2007年我国该数值高达124%,是同期外贸依存度的两倍,2008年的数值倍数还更高。如果考虑到我国近一半的外贸出口是加工贸易形式,以及汇率、购买力平价等不可比因素,我国外贸依存

    二维码
    电话:010-67770641 传真:010-67774414 邮箱:sujingg@126.com 投稿邮箱:zhangchuan1991@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16号百子园5号楼C座903
    Copyright ©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50324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