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贺燕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副司长)
《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正式发布,规划的贯彻落实将有助于轻工行业在困难时期提振信心,加快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开拓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2008年11月,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决定,制定和组织实施轻工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
为什么要选择轻工业制定振兴规划?这与轻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严重冲击是分不开的。
(一)轻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轻工业包括食品、造纸、家电、家具、塑料、皮革等19大类45个行业,是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消费品产业,产品涵盖衣、食、住、行、用各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已成为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产持续较快增长。2000年以来,轻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0-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增长5.2倍,年均增长22.9%;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235.3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2008年1-11月份,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6278.2亿元,占全国工业实现利税总额的14.8%。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日用陶瓷、灯具、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鞋、钢琴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工业大国。
产品出口大幅增加。2008年轻工业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7%,比2000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20.2%;出口单价逐年提高,多年来轻工业创造的贸易顺差占全国当年贸易顺差的76%以上,1996-2008年的12年间,轻工实现贸易顺差10113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外汇储备额的66%。目前,我国轻工业产品的1/4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50%以上(其中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轻工产品制造基地。
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全行业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49家,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支撑,新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333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近6600亿元,年均增长34.2%。通过引进技术、关键设备和消化吸收,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制浆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等行业形成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就业和惠农作用显著。2008年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就业人数2042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25%,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3500万人以上,已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就业的重要产业。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使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规划》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轻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研究制定《规划》的重要基础,对于确定规划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与措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发展过程中自身矛盾突显
轻工行业在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轻工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产学研脱节,缺乏创新激励机制,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附加值低。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的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骨干企业发展缓慢,产业集中度低;加工能力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世界发达国家,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现象严重,大豆油脂、酒精、乳制品、味精、柠檬酸等行业产能过剩,小造纸、小皮革、小酒精等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尚未淘汰。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单位产值和单位产品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8%,造纸、食品、皮革、电池等行业除COD外,其他污染物控制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节能减排任务尤为艰巨。
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无序,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亟待加强。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累及产业整体形象,食品工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三)金融危机对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我国轻工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在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紧缩、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轻工企业受到的发展压力加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下降,使轻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严峻,轻工业产品出口大幅下滑,大量出口产品转向国内销售,造成产品过剩,积压现象严重,生产、出口、投资增长全面减速,效益明显下滑,困难企业不断增多,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就业萎缩,发展困难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
国内外市场供求失衡。2008年轻工产品出口总额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特别是9月以后,出口同比增速从9月的18.0%急降至11月的5.7%。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皮革下降68%,皮衣下降35%,电风扇下降89%,肉食品罐头下降35%,果汁下降31%等;产品订单减少,在第104届中国进出口交易会上轻工产品总成交额比上届下降18%。大量出口产品转向国内销售,造成产品供给过剩,生产下降,2008年12月,108种主要轻工产品中有63种产量同比出现负增长,比例高达57%。
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由于2008年下半年部分行业原料和产品价格由高位大幅下跌,纸浆、纸及纸板、糖、浓缩苹果汁等生产企业上半年高价采购的原料无法顺价销售,库存积压严重,流动资金难以正常周转。纸及纸板库存积压约300万吨,积压资金约150亿元,一些企业面临资金断裂危险;制糖行业全面亏损;在一些苹果种植集中的地区,因加工厂浓缩果汁压库严重,农民卖果难,个别地区已出现果农砍树现象。
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轻工业多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长期存在融资渠道不畅、担保机制不完备等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为维持经营,一些企业被迫通过民间借贷形式,以几倍于银行贷款利息获得资金。
生产经营陷入困境。2008年1~11月轻工业亏损额420亿元,同比增长41%;利润总额从上半年同比增长36.7%急降到第四季度同比下降4.8%,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纸浆行业利润同比下降70%,缝制机械行业利润同比下降75%。规模以上轻工企业亏损近2万家,亏损面为17.3%。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增加,一些企业已经关闭,待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据对玩具、制鞋、皮革和塑料等35个行业调查显示,因企业停产倒闭已影响300多万人就业,仅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制鞋企业减少1887家,造成10万多人失业,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大隐患。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轻工业的负面影响呈扩散态势,考虑到轻工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并占有较大份额和良好的声誉;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内需市场的扩大,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要抓住时机,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轻工企业走出困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二、《规划》的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2008年11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担任组长单位,工业和信息化信部担任副组长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有关行业协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共同承担《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多次召开了由有关部门专家、轻工业重点省份发改委、经贸委(经委)、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规划》形成初稿后,广泛征求了各省(市、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行业协会的意见,并两次书面征求了十多个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规划》编制工作组不断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送审稿)上报国务院,并于2009年2月19日在国务院第51次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根据会议要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