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姚坚发布新闻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如下:
姚坚: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例行发布会,我先介绍一下今年1-7月份商务运行的有关情况,然后再回答大家的问题。
首先,介绍五个方面的情况。
一、关于国内市场运行情况
今年1-7月份,我国消费增长势头旺盛,商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6万亿元,同比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7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37亿元,同比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1%,比6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月上升。据商务部监测,1-7月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国内市场消费增速加快,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资本市场信心明显增强,GDP增速进一步加快;二是家电、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回暖态势明显;三是受暑期因素影响,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增多,带动了整体消费。
价格方面:居民消费价格止跌持平。1-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2%,国内市场猪肉批发价格连续9周上涨,上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猪肉批发价平均15.78元/公斤,较收储政策实施前上涨12.6%。商务部监测,7月份,57种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44%,扭转了2月份以来持续下跌的局面。生产资料价格有所回升。商务部重点监测的112种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7月份环比上涨1.1%。分品种看,有色金属、钢材、矿产品、能源产品环比分别上涨3.9%、3.7%、3.2%和2.7%。
二、关于对外贸易情况
1-7月全国进出口总额11467.1亿美元,同比下降22.7%。其中,出口6271亿美元,下降22%;进口5196.2亿美元,下降23.6%;顺差1074.8亿美元,下降13.1%。7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2002.1亿美元,同比下降19.4%,环比增长9.6%。其中,出口1054.2亿美元,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10.4%;进口947.9亿美元,同比下降14.9%,环比增长8.7%。总体看,当前外贸有以下特点:
第一,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表现出较强的抗危机能力, 1—7月整体出口下降了22%,但鞋类出口金额同比只下降了5.2%;服装及衣着附件同比下降9.1%;家具及其零件同比下降9.8%;玩具同比下降12.7%,均低于整体降幅。1-7月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同比下降9.4%,而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仅微降0.0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受到的影响程度较小,竞争力仍较强。
第二,机电产品出口逐步回稳,自5月份以来,机电产品出口步入稳步增长的良性通道,6月份出口环比增加36.8亿美元,7月份环比增加48.3亿美元。
第三,我占主要经济体进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上半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自我进口比重,同比分别上升了4.11、3.8、2.8、1.82个百分点。以美国市场为例,去年上半年中国产品的份额是14.55%,今年上半年达到了18.66%。欧盟(1—5月)自我进口的比重上升了2.9个百分点。巴西、秘鲁、泰国等新兴市场自我进口比重,同比分别上升了0.81、2.45、1.34个百分点。
第四,贸易顺差下降,1—7月全国累计贸易顺差1074.8亿美元,同比下降13.1%。今年前7个月,有5个月顺差下降。对美国、欧盟顺差分别为760.2和557.1亿美元,下降17.1%和35.9%,显示我国与两个最大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第五,外贸景气出现企稳迹象,7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1%,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5月份以来该指标已连续3个月超过50%;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8月14日为858.63,较7月17日的指数787.14上涨9.08%;从规模以上港口外贸吞吐量看,今年1—6月外贸货物吞吐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0.2个百分点,而1—7月外贸货物吞吐量进一步加快,超过去年同期1.9个百分点。这些指标表明,中国外贸景气出现企稳迹象。考虑到自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外贸出口基数减少的效应,今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出口降幅收窄、甚至月度回升是可能的。
今年以来,受外需严重萎缩影响,外贸出口持续下降,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外贸进口也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出口降幅持续收窄,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有所提高;在国际大宗商品价额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我国重要资源原材料进口量明显增长,这些都表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我们相信,尽管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对外贸易仍将对今年国民经济实现既定增长目标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吸收外资情况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吸收外资情况。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3.68亿美元,同比下降20.35%,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264家,同比下降27.39%。7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9亿美元,同比下降35.71%,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45家,同比下降21.39%。
总的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全球跨国投资下降趋势明显。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7月22日发布的《2009-2011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2009年一季度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同比分别下降54%和77%,预计全年下降幅度达50%和67%,这直接制约了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的增长。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国内市场容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目前宏观经济企稳向好趋势明显。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对241家跨国公司的问卷调查,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仍然成为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排名第2至第5位的国家依次为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对吸收外资形势仍然是充满信心的。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今年1-7月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90.3亿美元,同比增长36.2%;新签合同额759亿美元,同比增长23.1%。新签合同中大项目进一步增多,金额在5000万以上项目260个(上年同期207个),合计613.5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0.8%。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有140个(上年同期123个)。
1-7月份,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0.3%,新签合同额41.1亿美元,同比下降3.3%, 7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6.6万人,同比减少2.5万人。
四、关于《反垄断法》实施一周年有关情况
自去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施行以来,相关的立法、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取得良好效果。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至2009年6月底,商务部收到100多项经营者集中申报,正式受理了58起经营者集中申报,已审结46起,其中无条件批准43起,附条件批准2起(比利时英博啤酒公司收购美国AB啤酒公司、日本三菱丽阳收购英国璐彩特);禁止集中1起(禁止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
从总体受理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反垄断审查较好地维护了公平竞争秩序和公共利益;二是跨国公司参与的案件达到40起,占案件数的69%,表明跨国企业并购能力和法律意识较强;三是依法妥善审理了重要敏感案件,审查中所体现的审慎态度和执法能力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在立法方面,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商务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颁布了《金融业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计算办法》。商务部还制定、公布了一系列内部工作规则,包括《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文件资料的指导意见》、《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指导意见》、《商务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流程图》和《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办事指南》等。目前正在起草中的规章和规则还有《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和《经营者集中审查操作规程》等。有关配套法规规章为《反垄断法》的规范和有效施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过去一年,商务部还根据《反垄断法》实施的要求,与欧盟、美国、日本、联合国贸发会议、OECD和APEC等国家或国际组织建立了反垄断对话或联系机制,共同举办或参与了一系列活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配套法规,提高执法水平,更加有效地发挥《反垄断法》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方面的作用。
五、关于第三批两岸经贸促进考察团
今年5月底和7月初,商务部分别组织了两批两岸经贸促进考察团赴台。8月19日至25日,商务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将组织第三批两岸经贸促进考察团赴台。
此次两岸经贸促进考察团由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唐炜任团长,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相关商协会及企业人员共140余人参团,其中包括联想集团、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神舟电脑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上海滕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大陆企业,采购商品范围将主要集中岛内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和轻工等行业。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上半年,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525.3亿美元,同比下降35.1%;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0亿美元,同比减少14.94%。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大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和措施。前两批两岸经贸促进考察团赴台采购现场签约金额近10亿美元,预计年内还有望成交28亿美元。此外,大陆还积极鼓励台资企业开拓大陆市场、增加大陆旅客赴台旅游。今年5月,商务部、国台办发布了《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作出了具体规定。台湾方面也随后公布了首批开放的赴台投资项目业别。7月底,福建新大陆公司投资收购台湾帝普科技公司股权申请通过商务部核准,获得商务部颁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 成为首家陆资赴台企业,两岸双向直接投资迈出标志性步伐。
当前两岸经贸